“乡村医生行动”在重庆

2018.10.03点击:
结束了一天的走访调研后,张小龙时常会在公路边找个没人的地方停下来,看着绵延的大山发呆。作为“乡村医生行动”项目派驻重庆巫溪县的首批驻点队员,张小龙说,这是他半年来的生活常态。


  来到巫溪6个月,张小龙每天早上7点就得出发入户调研,不然天黑了就要赶夜路,现在累计已经走访了19个乡镇、173个村卫生室。张小龙说,在巫溪他至少要呆上一年。


  在国家级贫困县实施的公益项目


  张小龙所服务的“乡村医生行动”项目,全称叫“健康暖心——乡村医生精准扶贫支持计划”,由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联合《健康报》共同发起,是一个关注乡村医生生存状况和健康成长的公益项目。


  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将投入超过3亿元,用10年时间扶持100个县开展新村医振兴计划、乡村医生能力建设与培训、乡村医生健康关爱,旨在为贫困地区培养并留住一批优秀的乡村医生,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可及性,使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


  具体包括:每年从受援县选拔10名优秀村医给予奖励;在受援县开展需求多样的培训方式;组织三级医院与乡村医生建立长期帮带关系,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捐赠短缺设备和器械,为乡村医生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接入复星体系中的医院,为受援地患者开设转诊绿色通道,减免贫困患者费用。


  去年12月29日,“乡村医生行动”项目正式启动。今年4月,在上海外滩艺术中心举行了驻点队员出征大会,招募的志愿者分赴24个国家级贫困县,我市石柱、巫溪、秀山被列入计划中。张小龙等驻点队员作为志愿者,被派驻巫溪等国家级贫困县。


  志愿者体会村医坚守的不易


  “只有真正亲身体验过,才能感受到村医坚守的不易。”张小龙说,驻点巫溪县,让他对村医的工作有了深切体会。重重大山像是天然的屏障阻隔着一切,走访过程也是“劫难重重”,一面是高山,一面是高崖,完全是拿生命在赶路。“本来以为只是费鞋,实际情况是费喇叭、费刹车,赶夜路也是家常便饭。”


  到石柱驻点的5个多月里,志愿者曾皓也一直在路上。“在石柱县卫计委的协助下,我基本走完了石柱所有乡镇,发现了很多严峻的现实。”曾皓举例说,走访中发现石柱县西沱镇许多村卫生室都无人值守,村民遭遇“看不了病”的困境。


  “由于收入低,不少村医已经另谋生计,把看病当成了‘副业’。但是,村民对医疗的需求却在不断提高。”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情况,为今后项目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曾皓走村入户,与村民、村医面对面交谈,收集宝贵意见。


  刚到秀山驻点2个月的志愿者谭政希正忙得不可开交。“我家就在重庆,但是这两个月一次家也没回。”谭政希说,为了尽快摸清秀山县的乡村医生情况,他每天至少要走访近20个村卫生室和10多名乡村医生。“几乎天天都进入微信运动排行榜前3名。”谭政希笑着说。


  公益力量加入为百姓留住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又被老百姓称为“赤脚医生”,他们边务农,边行医。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约150万名乡村医生,肩负着为6.5亿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断等医疗服务的重任。中国乡村医生体系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创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留在农村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另外,农村的常见病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专业能力普遍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乡村医生们,面临着低待遇、无保障、后继乏人等困境。


  目前巫溪县共有登记在册的乡村医生388人,其中近6成已过花甲之年,约60%的乡村医生没有医学相关学历。在走访调研中,张小龙发现,部分村户籍人口千余人,而常住人口仅百余人。“大多数乡村医生的月收入基本在1000-2000元间。没有足够的医疗需求人群,乡村医生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张小龙告诉记者。


  曾皓走访发现,石柱县共有在编在岗的乡村医生343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139人,占比40.5%,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6人。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1人,拥有大专学历的93人,其余乡村医生均为中专学历或没有医学相关学历。


  对于乡村医生的生存状态,70岁的老村医张济丕说:“我的家乡在巫溪县红池坝镇大河村,20年前煤矿资源丰富,村里人口多。几年前,大河村的煤矿被勒令关停,村里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现在,我的病人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留守老人,以前跟我学医的儿子也出门做生意去了。”


  中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面临着“进不去、用不了、留不住”的现实困境,如何解决,亟待各方努力。依靠公益力量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来源:重庆日报